《浙江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为抓手
加快推进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

——在2016暑期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期次:第1036期   作者:校长 蔡袁强(2016年7月4日)   查看:51   




同志们:
  本次中层干部会是在一个特殊时间节点召开,即处在中长期发展规划进程过半,“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点。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围绕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交流研讨全校推进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与任期目标责任制的思路与举措,进一步推动学校跨越发展。
  一、学校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发展战略。与全球发展态势相一致的是,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对科技和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作为科技和人才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1.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成为迎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召开的首次“三合一”大会,被媒体称为是“创新的春天”,可媲美1978年“科学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奏响了高校科技改革与创新的新强音,对高校改革发展和内涵建设提出新要求。“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倒逼区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经济新常态,浙江省着力深化“四换三名”(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及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和“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高质量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型省份建设、率先实现现代化需要区域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城西将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省、市政府正在制定《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学校空间区域已经划进去,后面是要积极融入、主动作为,要以屏峰校区相关学院和学科为主导,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积极推进“工创”小镇建设,主动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
  3.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态势成为学校加快实现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双一流”计划、2017年高考招生改革加快推进,西湖大学、浙江工程师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校区等新型大学(校区)的筹建与出现,将会打破浙江高等教育的传统格局,重构浙江现有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这些新形势都对我校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十三五”时期所面临的内外部形势,要求我们提高把握机会的能力,为实现学校“基本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跻身全国高校50强”发展目标,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重点、集聚资源、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二、学校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问题是与目标、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标和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带来问题的变化。学校第六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从不同方面都对影响学校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过总结,我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提炼阐述。
  (一)从宏观层面上看,学科水平不高和高端人才集聚不够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根本性问题。
  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地方需求的对接度不够紧密,学科短板明显,学科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高峰尚未形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面临极大挑战。面对高层次人才白热化的竞争形势,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与培育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重点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需进一步强化,全员引才育才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二)从中观层面看,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国际化程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不足是影响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性问题。
  关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与学科的结合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契合度不够高;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特别是基于OBE产出导向理念和工程专业认证体系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备;实践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学研结合、科教融合、寓教于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仍需要大幅提升;学生的成才抱负水平不够高、学风还不够浓厚。
  关于科学研究。科研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对象不够清晰,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国家、省、学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重点领域需要进一步聚焦,科研组织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科研创新核心指标需要进一步提升,重大科研成果的持续产出与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科研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度和贡献度需要进一步增强。
  关于精神文化。“厚德健行”校训和“三创”精神需要进一步弘扬,“大气、包容、协同、开放”的校园文化需要进一步营造。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不强,争创国内领先学科的意识不强,对学校后续发展目标的预期判断存在过于乐观和不够自信两种认识和倾向。
  (三)从微观层面看,办学资源短缺、内部治理体系不尽合理、推动和服务发展的能力不足等是影响学校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实现跨越发展的制约性问题。
  学校发展面临资金、空间等多方面资源瓶颈,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发展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内部治理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办学主体的办学理念、办学能力、对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学校“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举措梅书记在去年暑期中层干部会议上作了《决战十三五,实现新跨越》的报告,我想从战略、战术、战役和战斗精神等四个层面对学校“十三五”发展开局做进一步工作部署。
  (一)在战略层面,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集聚实施资源倾斜和政策调整。
  学科方向是战略方向。学科方向凝炼和特色培育是一所学校、一个学院、一个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这是保证一个学科、学院、学校跨越发展、特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一所地方高校来讲尤为关键。
  人才资源是战略资源。在所有资源中,人才资源特别是学科重点方向所需的高端领军人才和潜在高端人才,对任何一所高校而言,都是最为稀缺的战略性资源。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家在学科和人才方面的政策动向,加快推进学校的学科和人才建设,把握战略上的主动。
  1.关于一流学科建设当前,谈学科建设,关键是要认真把握“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新进展、新动态。据了解,“双一流”计划有可能首先启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支撑。世界一流学科拟分为一流学科和培育学科,并从水平与实力、特色与贡献两个维度提出了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低门槛。同时要高度关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这是四年一度的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集中展示,我们要加以及时关注、研究和跟进,要主动走出去,多交流,并根据指标体系的变化对学科建设的方向作适时的调整。
  “雁阵效应”的启示。大雁南归时,雁群飞的是V字型,专门有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雁群飞行比单只雁飞行增加70%左右飞升能力。当领队的鸟疲倦了,它会轮流退到侧翼,另一只会领队。“雁阵效应”可以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一是雁阵效应体现整体、团队力量,大家劲往一处使、朝一个方向努力,每个个体都为集体贡献力量,也都从集体获得收益;二是雁阵效应充分发挥领头雁的领头、示范效应,由他把握团队前进方向、速度、节奏等;三是雁阵效应体现的是动态的绩效,领头雁是流动的,根据时间、空间和任务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雁阵效应”完美地解决了个人和集体作用如何发挥的问题,在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可以借鉴雁阵效应。学科建设上要发挥好“雁阵效应”。着力处理好一流学科、支撑学科和辅助学科之间关系,进一步发挥优势学科牵引力和驱动力,当优势学科成长壮大以后要反哺、带动支撑学科和辅助学科发展,从而形成联动效应,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
  2.关于高端人才集聚人才队伍建设上也要发挥好“雁阵效应”。团队通过“雁阵效应”可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从年龄、水平、发展潜力等方面构成一个不断成长的“学术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今年上半年,学校在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上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是“雁阵效应”发挥的作用。
  引进和培育是学校高端人才集聚的两种路径,到底以谁为主,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目标和任务来确定。从战略层面进行分析,在现阶段想要越过爬坡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越”,有选择地重点引进,围绕优势点进行扬长板、补短板无疑是优先考虑的策略。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关键是要落实。全校上下必须要将引进学科发展方向所需的、有潜力、预计有大产出的高端人才或准高端人才集聚作为“1号工程”,一切要围绕高端人才集聚展开,同时纳入对学院和学科的考核体系。必须强化针对性集聚,面向一流学科、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有选择地引进和有计划地培育,妥善处理好新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关系。
  (二)在战术上,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文化建设等工作需要强化规划内容的进一步落地。
  1.人才培养上要严把质量关,坚持出口导向把专业建在优势学科上,优化专业结构。2017年高考招生改革在即,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专业发展现状,专业调整势在必行,但调整哪个专业、怎么调整,就要看每个专业实实在在的建设力度。温州医科大学今年一下子砍掉了非医学专业12个,这个决定有魄力,就是要集中精力将医学相关专业办精、办强、办优。江南大学早在2008年就实施了专业的“关、停、并、转”,专业数从63个减少到目前50个,强化了人才培养特色。
  强化专业认证、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强调科学、公平、公正是专业建设和调整的大方向。6月12日-15日,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进行了现场考查。这是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后首批接受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的专业之一,是我校第11个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专业。今年是转专业放开后的第一年,共转了233名学生,一些学院的相关专业感受到很大压力,有的班级就剩15人左右。这种阵痛是必然的,与其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市场法则的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不如主动接受挑战,加大供给侧改革调整力度。《本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办法》要加快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要早做规划、早做方案。
  另外,在一些重大奖项(如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申报上,应加强顶层设计、早做谋划,相关职能部门要将学校、学院相关力量整合起来,基于OBE理念、以专业认证等为抓手进行统筹设计,形成整体力量去突破。要加大对优秀研究生支持力度,出台更优惠政策吸引以工大为主的优秀本科生,进行硕博连读一贯制培养;也要出台约束性政策,进一步提高已录取研究生入学报到率;完善研究生出口标准,严把出口关,提高培养质量。
  2.发挥政策引导的指挥棒作用,注重大项目、大成果的培育科研发展有一条经纬线,经线就是“顶天立地”(方向是对接科学和科技前沿,对接国家战略需要,脚踏区域大地),纬线就是校内(打破学科、学院等壁垒,实现资源集聚和共享)、校外(拓展与社会的深度合作,加快产学研转化)两个协同创新,做到这两点,科研就活了。围绕重点领域做“有限方向”,成果产出上要做好“无限目标”的文章,努力追求卓越。
  科研方面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面上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问题不大。通过人事“三合一”岗聘制度、科研绩效奖励政策、研究生出口标准和导师资格要求等相关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面上保证论文、专利、经费、一般项目等成果的产出。但是大平台的建设、大项目的申报、大成果的培育、大人物(国家级人才)的引育,必须依靠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集中力量来进行顶层设计和主动谋划。2016年上半年学校科研方面成绩喜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零的突破;1000万以上的重大横向项目有5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针对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培育政策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立项项目中近一半项目曾经获校预研基金资助。这是一个良好势头,说明政策思路对头。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申报中,有些是基础研究内容,我们要主动整合人家;有些重大项目要求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品或示范工程一体化、全链条设计,是体现行业意志的,行业的作用越来越强,一般由国家级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头企业牵头,我们除了牵头积极申报,也可以主动被整合,参与进去。各学院要密切关注各个行业的“十三五”规划,浙江大学在全国重大科技专项竞争中是战略必争,我们在浙江省重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中也要战略必争,如果在这些产业中没有话语权,那么我们省属高校排头兵的地位就无法体现。比如我省舟山的石化基地将建成万亿元的产业,相关学院能否抢占一个制高点,分得一杯羹?
  加大科研成果培育的力度。今年,浙江大学国家奖有15项上会,获得9项,我校空缺,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各1项,特别是浙江海洋大学围绕水产养殖,很有特色,2014年和2016年已经拿了2项。到2020年要实现50强,从奖项角度必须保证4项以上国家奖。今后奖项申报要形成这样工作局面:每年有5项左右省部级一等奖,其中有3项申报国家奖,确保成功1项。
  3.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度,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6月下旬,学校与省工业与信息化研究院共同发布《浙江工业大学社会贡献度蓝皮书(2011-2015)》。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界第一部以“社会贡献度”视角编辑的专业报告,蓝皮书全面梳理了学校“十二五”期间人才、学科、科研的建设成绩,全景展示学校这一时期社会贡献情况。通过发布社会贡献度蓝皮书,希望更好地建立与社会外部沟通机制,引导全体师生贯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全国多家媒体进行了新闻报道,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力,也对今年招生宣传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校内相关学院也反应积极,纷纷找寻自己在蓝皮书中的相关内容,以入选蓝皮书为荣,这是一种很好的政策导向、政策互动。
  服务区域社会能力强是工大特色、优势,这个传统我们一定要强化、深化:一是要加快构建分层对接的社会服务体系,即学校与地方政府对接、学院学科与各大产业(浙江七大万亿产业、浙江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对接,各研究所及团队与产业园区、企业对接,形成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格局。二是要做实地方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把学校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出去,把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需求凝炼出来带回学校、协同攻关,为技术转化与成果培育提供平台保障。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将成果转化大部分收益用于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快国际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其贯穿与其他各块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国际化、信息化既有相对独立的属性,又要深入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等领域中,结合在一起。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化和信息化犹如助推大学腾飞的两翼,许多高校纷纷将其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当前,我们应加强全球意识,把握实施“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工程”的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有效合作、深度合作为重点,建立考核联动机制,把国际化融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加快人才、师资、管理骨干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工大国际化要从三个层面来推进,即工大的干部,有国际视野;工大的教师,大部分有出国经历;工大的学生,通晓国家规则,有出国经历与背景。因此,就人才培养而言,关键是要稳步提高国内学生国际化水平和留学生质量,重点不在于一些具体“量”上的指标。
  近年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做出专门部署。从我校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德清校区启用,多校区办学格局进一步形成,学校内部治理、科学决策、高效服务、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对信息化要求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应是学校重点投入方向之一。目前,学校校园网,特别是学校、各学院英文网站首先需要加强建设和管理。
  (三)在战役上,加强资源保障和内部治理体系建设,通过强化执行力,确保“十三五”发展规划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关键在于抓落实。规划制定过程是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过程,学院主要领导要带领班子与广大教师上上下下反复讨论,凝聚学科专业发展的共识,找准改革发展的对策举措。
  一是要推动院部成为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办学实体。院长书记要有强烈的事业担当、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科战略发展的眼光;各学院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有较充足的可自主配置的资源,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兼职教育管理队伍。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学院分类发展与特色发展,学校对自主理财政策和拨款方式进行了调整:学院收入由保障性收入、绩效性收入、政策性收入等组成,在加大教学基本保障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岗位绩效、人才培养绩效、科研绩效、目标任务奖励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绩效拨款。希望各个学院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做好学院的绩效考核与二次分配,不能搞平均主义。具体方案须报学校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提交学院教代会通过。
  二是要推动机关部门成为科学谋划、高效管理、精准服务的有力践行者。对于机关职能部门而言,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服务,而且大学机关职能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性质上又有很大不同,这是由大学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特定的师生,因而,大学机关职能部门更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一定要针对服务对象不同,强化精准服务、有效服务和个性服务。
  三是以优化校区空间布局为契机,强化学校的资源保障建设。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一定的资源做依托,很多美好的规划和设想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当前,要按照“战略引领、整体协调、结构优化、注重创新、文化延承”的原则,完善校区功能定位和布局。
  有效激活两类资源。资源集聚无非两个方面,拓展增量和盘活存量,一方面,要从政府、企业(行业)、校友多方争取外部资源;另一方面,要注重盘活自身存量资源的绩效,将有限资源投入在急需发展的关键领域,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努力实现两个同步。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相同步;教职工收入增长与学校办学实力提升相同步。
  (四)在战斗精神上,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转眼间,我来到工大工作快一年了,对学校发展历史、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工大在浙江高等教育格局中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力来之不易,我们每个工大人应该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我们以工大人为荣。但同时让我感受颇深的就是工大许多老师胸怀和抱负与学校发展目标还不相适应,目标和志向不够高远,一些人满足于过自己的小日子,“小富即安”思想不时作祟。在我的设想当中,学校一个和谐生动的发展局面应该是这样的:一方面,广大专任教师要把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追求和内心的需要,要战斗在一线,充满斗志,对学校重要的办学目标发起冲击,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精锐部队;另一方面,从事管理和保障线的人员,要把做好管理和搞好服务作为毕生追求,分别成为“决战‘十三五’”的先遣部队和后勤保障部队。在排兵布阵过程中,处长、院长书记要学会带兵打仗,要善于打大仗、打胜仗,要有战略眼光。全校都要常思考三个问题:我为学校做了什么?学校又为老师做了什么?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做了什么?学校要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多为他们提供方便与服务,很多场馆要对他们开放,更多的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一定要调整工作状态,积极主动作为,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精气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将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同志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工大梦”时时召唤我们、要求我们每个工大人为之付出辛劳和汗水,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与使命,在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法则面前,我期待每个工大人都能做出自己独特、应有的贡献。

浙江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357次访问,全刊已有619401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