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校园里的共享单车说起

   期次:第1052期   作者:本报学生记者 蔡雯雯 周雨璐   查看:173   










  最近,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走红,其市场迅速铺满全国各大城市,为解决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帮了大忙。不过,随着一大批共享单车平台“进场”,乱停放、干扰公共秩序等问题开始出现。社会上关于共享单车的利弊问题讨论不断,而高校这个小型社区作为共享单车最初的推行点,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
共享单车在工大
大约在两个星期之前,学校校园里的人行道上三三两两地停放着几辆崭新的自行车,它们外观时尚,还统一印着“扫码骑走”字样,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同学们的眼光。很多同学对这个新兴事物颇感兴趣,也有一些同学早有耳闻或是已体验过这类自行车,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共享单车。
  所谓共享单车,指的是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共享服务。有通过APP+单车+智能锁实现扫码开锁、GPS定位、预约用车、远程寻车、实时计费等功能。并且,共享单车在管理方面设置了电子围栏,通过芝麻信用分或者押金来设置进入门槛。“哈罗单车只要下载一个app,注册后再充值199元押金,你就可以开锁骑走了,五毛钱就能骑半小时,前几次都是免费的,而且平时也有好多优惠活动。”记者随机在校园里采访了一位正在准备骑共享单车的钱同学,他对我们介绍道。
  共享单车在校园及周边一出现,就呈现大规模的增长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是浙工大屏峰校区里的共享单车就已多达300余辆,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主要以红白色的“hello bike”和蓝色的“小鸣单车”为主。然而这么多数量的自行车,并不是运营共享单车的企业特意在校园里投放的,而是同学们自发从校园外骑进来的。
  自从共享单车进校园后,人文学院的范艳馨同学就成为了它的忠实用户。范同学在大一进校时就买了一辆自行车作为上课的交通工具,但到大三开学初,经历了一个暑假,她的自行车却“不翼而飞”,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步行上课。共享单车出现后,她又重新骑上了车。
  “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且大三课较少,再买一辆车就不划算了。”范同学对记者说,“偶尔上课赶不及,路边的共享单车‘解救’了我。”计算机学院的大三学生陈新也表示,共享单车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自己的出行。陈新同学所住的寝室楼离校园生活区门口较远,而正在校外实习的他每天早上都要去校门口坐公交车。陈同学说:“这段距离不远也不近,骑自己的车怕停在校外不安全,共享单车出现后,可以说是完美地解决了我这个问题。”
  显然,大多数同学都享受到了共享单车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也由此带动了企业在学校的附近大规模投放。但我们校园里早就有了公共自行车服务——小黄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现在市场上的共享单车相比,它们才真正具有“共享”的概念。因为“小黄丫”前身大部分是校园里被遗弃或是捐赠的自行车,经过统一改造后再投放给在校同学们使用,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平时由组织成员以及勤工同学们进行日常维护管理。企业的共享单车进入校园后,相比较“小黄丫”而言,共享单车不需到固定点取用,骑行舒适度大大提升,外观更为靓丽,这些优势使得“小黄丫”遭受冷落。
  计算机学院的李宏凯同学现任小黄丫校园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主任,他坦言共享单车一开始确实对校园“小黄丫”造成了冲击,但小黄丫服务中心也一直在做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比如学校今年正在进行的校园民生工程项目,“小黄丫”就在列。李宏凯和部员们考虑到共享单车的冲击,综合商议后用一部分学校拨款定制了50辆全新的“小黄丫二代”供大家使用。这些全新的“小黄丫”一推出,就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好评。“对于那些旧车改造的小黄丫,也仍然是有存在的必要的,我们传承的是一种让爱流动,低碳出行的理念,也为了不让资源浪费,以小黄丫出行的方式将学长学姐的爱留给学弟学妹们。”李宏凯对记者说,“而且共享单车毕竟需要扫码开锁,相对小黄丫的免费骑行,还是多一个步骤,我相信在我们中心的努力下,提高小黄丫的质量和数量,小黄丫一定会成为工大一个特色品牌。”
  另外一个明显受到共享单车影响的群体,就是学校保卫处的工作人员了。相对于同学们体验到的便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貌似是“麻烦”。除了管理同学们日常的交通秩序、车辆停放,最近保安们又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整理校园里被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这个共享单车吧,对于同学们来说确实是有好处。一来少了买车的成本,二来少了被偷窃破坏的顾虑。”正在整理车辆的保安顾师傅说,“但这个给同学们提供便利的事,很多同学却随便乱停乱放,那作为我们工作职责,就得去整理这些自行车了。”
  确实,由于共享单车随停随用的特性,让很多同学难以自觉遵守良好的停车秩序,使得本来就拥挤的校园停车环境更为复杂,这给保安人员工作加大了难度。与之而来的还有共享单车的使用素质问题,范艳馨同学向记者反映,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常遇到找了三四辆车才有一辆可以用的情况,一些单车不是被私自上锁,就是被严重破坏。这些损坏了的共享单车,保安人员又无权去处理,只能任其丢弃一边或者临时堆在一起,校园整体环境面貌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共享单车面面观
由此看来,共享单车进校园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学校在管理时既不能只见其益处而放任自流,也不能“因噎废食”全面管制。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并让校园免费自行车服务与之和谐共存,小黄丫服务中心处主任李宏凯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外形相似,我们希望将‘小黄丫’这个校园品牌跟ofo(共享单车平台之一)进行合作,他们为我们提升‘小黄丫’的数量与质量,我们为他们在校园里进行品牌的宣传及单车的日常维护管理。”在小黄丫服务中心的成员们看来,这样的共存方式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为了能进一步将想法变成现实,李宏凯同学与学校进行沟通,并前往ofo公司进行商谈。但是由于双方态度都不明显,这一项目的实质性进展似乎还“悬在半空”。
  共享单车带来的利弊之议还在发酵,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从高校校园这一小型社会环境,就能折射出社会上共享单车存在的诸多问题。
  校园免费单车服务与共享单车的关系,就像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与其的关系。共享单车以“随停随用”的便捷性,加之一些新闻媒体的炒作,迅速席卷了大街小巷,让原有的免费公共自行车“黯然失色”。因此社会上对共享单车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共享单车便野蛮式地发展起来。市场投入量太大,区域投放量不合理,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共享单车供过于求的现象,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像学校的垃圾街和附近的公交站点共享单车被大量随意地堆放,可是去用的人却少之又少,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侵占了道路等公共空间。这个时候,许多人才开始意识到公共自行车有序管理、有固定停放区域的必要性。
  节假日期间,大量的共享单车流入西湖景区和湖滨银泰等地区,挤占人行道,有时会侵占机动车道和公交车接驳点。记者发现,五一小长假期间在车流量大的道路路口旁设有一些交警来维持秩序,公交公司专门设立的现场指挥部,公共自行车公司组织专门队伍维持公共自行车秩序,也难以挡住共享单车的水银泻地,给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共享单车的随处乱停放的问题尤为突出,在禁止停放车辆的人行道上,共享单车随处可见,甚至有些人直接把单车扔在马路上置之不理,拍拍屁股就走人。大量的共享单车在地铁站、公交站、甚至是任何的人行道路、非机动车道路、甚至是机动车道路旁、小区内,我们都能够看到共享单车的身影,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市民文化和素质的差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1601班的赵张蓓同学说:“共享单车的出现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使用者的素质层次不齐,停靠在什么地方全靠个人自觉,而且共享单车的停放无人监管,即使损坏,人们也可以一走了之,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交通的混乱。”确实,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不仅仅只与市民素质有关,也与共享单车平台本身的缺陷有关。当行人、其他非机动车、机动车辆以及小区的环境不断的受到共享单车的侵占时,没有任何一家共享单车企业站出来采取任何的有效措施。为此,浙江省政府招募了一批社会志愿者来提供停车服务和划定共享单车的停放区,但效果并不理想,乱停乱放现象仍然严重。
  此外,共享单车的盛行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租车人在参与公共交通时发生不测的惨剧也时有发生。在2017年3月26日,上海就发生一起男童骑行共享单车被大巴碾压、送医后不治身亡的事件。这是上海首例不满12周岁未成年人使用共享单车致死案例。此后,杭州也开始关注此类事件,要给共享单车“立规矩”,12周岁以下不能租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曹梦霞同学就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共享单车的使用人群门槛低,没有具体的适用人群规定,导致一些尚未成熟的,缺乏安全意识的孩童都能参与到“共享大群”中。另一方面,使用共享单车的人群越来越广,非机动车道使用空间不足致使人们将单车骑上了机动车道,危险性极高。另外,还有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比如共享单车本身因长时间的使用及人为破坏出现零件松动,刹车失灵等问题。”
  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吴伟强教授是参与共享单车杭州管理办法制定的首席专家,他指出城市管理者不能再以“鼓励新生事物”为理由,用满足“需求”的抽象臆想,来掩盖自己的不作为。对共享单车的规范与管理,应首先厘清基本准则,摒弃似是而非的观念。
  吴教授主要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有桩停放。实践证明,就城市道路而言,自行车有桩停放才能有序,无桩停放必然无序,而共享单车经营者则将有桩停放扭曲成公共自行车的“痛点”,滥用互联网“颠覆性”概念,把无桩停放描绘成优点,要“创造”无桩也可有序的“历史”。二、电子围栏解决不了乱停车,“非禁即入”才是合理的管理方法。对共享单车良好的规范方法并不是规定投放区域、规定企业的管理职责,而是应该非常清楚的告诉共享单车公司和共享单车的使用者——“法无禁止即可为”。未经严格审批,城市道路就不可随意占道经营,否则严格处罚;法律没有禁止自行车不可停放于商店、咖啡馆、小区、单位,这就是共享单车的生存空间。惟其如此,才是守住了法的底线,同时也为共享单车这个新生事物的良性发展,打开了天空。吴教授对共享单车剖析理解十分深刻,也为杭州市管理共享单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样新的事物的出现。共享单车的出现,既响应了国家“低碳生活”的政策,也使交通资源的开放形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它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用户潜力巨大,这促进了资本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但共享单车也是一面照妖镜,照出的不仅是国民素质,还有监管制度以及平台运营的不足,因此它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而作为共享单车使用主力军之一的我们,不妨就从自身做起,爱护每一辆单车,停好每一辆单车。
n

浙江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425次访问,全刊已有618794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