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报》  

第01版:要闻版

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

摘要:





  本报讯 本报记者王臻报道 12月14日-17日,受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委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我校是浙江省属高校中首个接受此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学校。
  12月14日,浙江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汇报会在朝晖校区邵科馆圆廊会议室召开。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全体成员,校党委书记梅新林、校长蔡袁强、党委副书记何智蕴、副校长华尔天出席会议。会议由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主持。
  会上,黄达人介绍了专家组成员,并对此次专家组到校进行审核评估工作进行了说明。蔡袁强向专家组介绍了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希望以此次审核评估为契机,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会后,审核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宁波大学原校长聂秋华、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进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南通大学原副校长周建忠、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卢新波、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胡华、浙江大学原教务处处长楼程富、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屈琼斐、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薛玉刚、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孙铁燕等一行12人,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在前期审读学校自评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紧张有序的现场考察工作。四天来,专家组累计听课39节,调阅15个专业的毕业论文486份,调阅20门课程的试卷1000余份,走访所有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考察2个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完成学生网络问卷400余人次、教师网络问卷180余人次。
  12月17日下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反馈会在朝晖校区存中楼一楼报告厅召开。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全体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汪晓村,校长蔡袁强出席会议。浙江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评估院相关负责人,校党委副书记何智蕴、副校长华尔天、副校长陈杰、纪委书记顾玮、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校督导组全体成员、各学院以及专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黄达人代表专家组指出,浙江工业大学在实施特色化、综合化、卓越化、国际化的战略进程中努力推动本科教学工作上水平。总体看,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需求是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条件是基本有保证的,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运行机制,学生和社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满意的。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很好的保障和提升。校院两级为多元协同育人做探索,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两级管理模式。
  黄达人对我校本科教育工作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要把已有的教学改革做实做深,使已成功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使已经推出的举措更深入人心;第二,明确本科教育目标和定位的内涵。第三,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从编制管理、行政管理向契约管理、合同管理转变,为教学见长和实践见长的教师留下发展空间。
  汪晓村在会上讲话。他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对各位专家的辛勤工作和负责态度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教育厅下一步工作做了说明。
  汪晓村对我校今后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学校、学院的领导在“十三五”期间要更加专注、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重点关注学校、学院是否关注人才培养和教学的问题;教学资源是否配置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学院在政策制度安排上,是否充分考虑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院校两级要进一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定位、模式、方法。三是“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改善生师比,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要有不同的生师比,师资总量要加大,政策要调整,要减轻教师负担,要让教师潜心教学、静心教学、快乐教学。
  蔡袁强代表学校对专家组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说,专家组以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我校本科教学第一线,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一次高水平、专业化、系统性的会诊。他表示,专家组的意见“问题看得准,关键点得透,建议提得实”,句句切中要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问题、把握症结、明确方向,对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其他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将开展专题研究,认真总结,加快落地,深刻领会专家组的意见精髓,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整改,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把专家们的意见转化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丰硕成果,把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成效,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
  会上,专家组成员围绕学校的定位、目标与特色,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发展,教学质量保障,多元化协同育人特色等方面内容分别进行了个人意见反馈。
  据悉,关于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建议,将在专家组离校之后形成的审核评估书面报告中予以全面体现,学校将根据专家现场考察反馈意见和《审核评估报告》形成改进方案,在一年后向省教育厅提交改进工作进展报告,并接受省督查小组抽查回访。

我校承办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培训班

摘要:
  本报讯 12月15—18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培训班在我校开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俞家栋,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副巡视员邵建红,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副厅长宓小峰,我校校长蔡袁强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巡视员胡文忠主持。
  蔡袁强首先在开班式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和学员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人社部专技司和省人社厅在我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我校基地建设工作后,他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基地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学校的高层次学科平台、创新科研成果和高端人才优势,围绕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重点领域,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积极开展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强化继续教育的品牌建设,构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继续教育体系。
  宓小峰代表省人社厅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祝贺,他简要介绍了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从机制建设、载体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他说,下一步将重点推行继续教育学时制度,把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职业注册登记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施教机构的作用,实施政府主导、单位主持、广泛参与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俞家栋代表人社部专技司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对浙江省人社厅和我校为办好此次培训班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他深刻阐述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俞家栋指出,设立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既是对获批单位以往继续教育工作的肯定,也是支持各地区、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基地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要求,发挥好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他就加强基地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在服务上下功夫。二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三是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四是要在合作上下功夫。
  开班仪式后,邵建红为学员们作了“《干部教育培训条例》政策解读”专题讲座。第一批和第五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等共8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胡文忠作“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能力建设”专题讲座,人社部专技司继续教育处处长高擎作“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专题讲座,知识更新工程公共服务平台操作实务培训,以及第一批基地经验介绍、讨论交流、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浙江电信培训中心现场教学等。
  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国家培养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我校于2014年获批后先后承办了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专技人员高研班,研修项目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水处理技术、中国制造2025、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期成功举办了“工业废气净化与资源化技术”国家级高研班,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环保领域的9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研修,邀请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环保领域知名专家授课,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继续教育学院)

2015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考务工作年度会议在我校召开

摘要:
  本报讯 研究生院陈云峰报道 12月11日,2015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考务工作年度会议在我校召开。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赵瑜、浙江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吴永良、我校校长蔡袁强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教育部学位中心考试处处长王崇东主持。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学位办负责人和部分考区考点负责人等共计160人参会。
  会议总结并交流了2015年同等学力和在职硕士全国考试考务工作经验,研究讨论国家将考试舞弊处理纳入刑法第九次修正案后2016年同等学力等全国考试考务新问题和新对策。作为同等学力和在职硕士双考点单位,我校应邀在大会作经验交流发言。我校历来重视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考务工作,通过严格规范考务程序,落实安全责任到人,确保预案细致到位等实效性工作开展,2015年同等学力和在职硕士全国考试考务组织工作平稳有序,得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省考试院高度评价。

学校组织首届十佳示范班级和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

摘要:
  本报讯 学工部王绍让报道 12月11日,由校学工部主办、人文学院和建工学院承办的浙江工业大学首届十佳示范班级和十佳大学生评选现场答辩活动在师生活动中心五楼多功能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何智蕴,纪检办、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并担任评委,学院推荐的20个候选十佳示范班级和15位候选十佳大学生参加现场答辩活动。
  此次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树立班级和个人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努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此次活动分为网上评选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经过激励的角逐,卓越工程师班1301、食品科学与工程1302、车辆工程1201、通信工程120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1201、英语1304、机械工程(师范)1401、环境设计1304、健行文科实验班1303、旅游管理1302等十个班级荣获浙江工业大学“十佳示范班级”荣誉称号;周玉立、姜慧虹、毛优翔、徐天一、傅仕光、尹伯亚、沈中文、李馨格、唐梦珏、蒋许芳等十位同学荣获浙江工业大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大中小学环保社团公众参与博览会 暨第八届高校绿色论坛在我校举行

摘要:
  本报讯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丁莎伊莉 12月18日,大中小学环保社团公众参与博览会暨第八届高校绿色论坛在我校朝晖校区举行。杭州市环保局局长胡伟,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建夫,杭州市环保局、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宣教中心相关领导及我校环境学院与生物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仪式,我校副校长陈建孟在启动仪式上致欢迎辞。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环保局和我校主办,市环境保护宣教中心、我校绿色环保协会共同承办,以“交流、创新、共赢”为主题,聚焦大中小学绿色环保社团创新发展。浙江大学等23所大中小学环保社团指导教师及代表、杭州市环保志愿者总队代表、液化空气集团全球工程技术中心代表、媒体代表等共150余人参加了活动。

苏为科团队一项专利获得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

摘要:
  本报讯 科学技术研究院曹耀艳报道 12月15日,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京召开。我校教师金灿、苏为科和杭州下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完成的发明专利“5,7-双烯甾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获本届专利奖的优秀奖,也是我校获得的第十二项中国专利奖。

标题新闻

摘要:
  ○我校代表队获2015年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科学倡议数据公开大赛一等奖
○艺术学院师生喜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
  ○艺术学院协办浙江省首届雕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企业技术创新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摘要:
  本报讯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锋 12月19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浙江工业大学主办,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小企业研究会联合承办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企业技术创新研讨会在我校朝晖校区邵科馆顺利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技术管理人员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尚智丛教授到会致辞,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小年代表学校在会上致欢迎词。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负责人主持开幕式。
  上午,巨化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则瑜、杭州麦乐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平分别围绕“杭州麦乐克电子的技术创新之路”和“巨化科技创新的实践和思考”,分享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浙江大学许为民教授和浙江工业大学池仁勇教授聚焦于“企业创新与人才战略”和“企业成长路径与技术创新”,阐述了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大会讨论阶段,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代表围绕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第02版:综合新闻

法学院推出“课堂席卡”制度
改变从认识每一位学生开始

摘要:







  近日,一种全新的上课模式正在法学院推广——在课桌上安放席卡上课,正成为学院2015级学生课堂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老师在讲台授课,每位学生面前都放置了一个设计精美的席卡,上面显示着学生的姓名、学号和个人照片,授课老师只需放眼一览,个人信息便一目了然。
  该举措一经推出,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2015级新生朱华丽说:“席卡推出后,同学们都戏称这是‘防翘课神器’,课堂的纪律明显好了,迟到早退、吃早饭、玩手机、上课睡觉等现象大大减少,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就变好了。”她还补充道:“以前,就算大家在一个课堂上课,相互之间也不认识,有了席卡以后,感觉同学之间打招呼都变多了。”另一位2015级新生陈梅含则说:“今天上课的时候,王老师直接点了我的名字回答问题,感觉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而且上课也不好意思再开小差,感觉很尴尬,毕竟老师认识了我。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如果自己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老师也能了解到自己平时的表现,对认真学习的同学来说肯定是一种激励。”
  学院专业老师王朝霞则说:“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无声的赞美。由于选课的关系,现在大学老师要面对几十位学生,甚至上百位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不认识学生、叫不出学生名字的现象很普遍。有了这个席卡后,自己也感觉和同学们拉近了距离,课堂互动也变得更自然流畅了,课堂气氛更热烈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显而易见。”
  学院团学工作的负责人徐小芸在谈到设计初衷的时候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受其教。学生是提振学风的主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小小举措加深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构建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在设计席卡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审美、话语体系特色,把前期在学生中广泛征集的学风励志标语放在了桌签的背面,用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另外,席卡上还专门设置了“为知识充电,让手机待机”的标语,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选择把手机放在席卡内部,不做课堂“低头族”。同时,也希望这张精美的席卡可以伴随并见证学生的大学四年,成为学生毕业以后最想带走的大学纪念品。”
  学院行政负责人于世忠说:“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设计,多通道落实。大学课堂最终还是要靠教师的教学水平来留住学生。一所大学的学风取决于师生双方主体的良性互动,通过改善学风、教风进而提高育人质量。‘课堂席卡制度’虽是治标不治本,但毕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改革未必都是惊天动地,改变固然微小,却实实在在是一种进步。同时,学院也会通过学风提振来倒逼教学改革,最终实现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最终实现‘学得到’、‘学得好’。”
  据悉,学院团委还将通过以“wake9up·觉醒”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来提振学风,内容包括晨读奖励制度、学习委员联席制度、课代表制度、“告别课堂低头族”、考风考纪规范等一系列措施。

图片新闻

摘要:





  △席卡正面记载着学生的姓名、学号以及个人证件照片。

图片新闻

摘要:





  △席卡折叠处专门设置了“为知识充电,让手机待机”的标语,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选择把手机放在席卡内部,不做课堂“低头族”。

简讯

摘要:
  “经典与当代”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
本报讯 12月20日,由浙江省社科联主办,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全球智库研究中心等联合承办的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经典与当代”学术论坛(社会科学组)在我校举行,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省社科联规划办主任俞晓光以及来自全省的60余名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出席。浙江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潘海天出席并致辞。
  本次论坛共收到之江青年学者提交的论文50余篇。“经典与当代”学术论坛是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该行动计划启动于2011年,由浙江省社科联根据《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发起实施。截至目前,我校有14位青年教师入选,主要分布在管理学、教育学、语言文学、社会学学科。 (社会科学研究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全国首届精益自主研年会在我校召开
本报讯 12月12-13日,第一届中国精益自主研协会年会论坛在我校朝晖校区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精益自主研协会(JISHUKEN)主办、我校机械学院工业工程所承办,得到精益企业中国(LEC)、台湾中华精实协会、中日企业促进会、日产训练中国等支持。200余名中外与会代表及我院师生参加此次会议,一同交流、学习、分享精益生产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
  论坛为期两天,安排了1个主论坛和3个分论坛,围绕“精益企业转型”、“精益实战”、“精益人风采”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BOSCH中国供应链精益经理陈军、亚马逊中国精益经理蔡海林、雅迪生产运营副总监杨剑、西门子工业(成都)高级顾问陈财等受邀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在多年的精益推行中得到的收获。 (机械工程学院陈琍)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D.Michael McFarland博士来我校学术交流
本报讯 12月16日上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航空航天工程D.Michael McFarland博士来我校作了题为“Novel Dynamic Phenomena in Strongly Nonlinear Systems”的讲座。来自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各学院的100多位老师和研究生。
  McFarland博士以一条通过赫兹接触力互相挤压、相互作用的均匀粒子(珠子)9链研究对象为示例,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讲解了其不同于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响应新现象。
  D.Michael9McFarland博士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航空航天工程系的研究教授,UIUC“线性与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实验室联合主任,工业与企业系统工程系跨学科教师。(机械工程学院 方珠芳)
浙商研究院召开浙江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座谈会
本报讯 12月14日,我校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开放经济与创新能力”浙江省创新团队与杭州市未来科技城联合召开浙江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座谈会。会上,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省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程惠芳教授汇报了对全省各类创新要素的调研摸底情况以及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最新研究思路。
  会议建议,下一步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省内与要素配置的相关体系要联通激活,要素定价机制的改革应同步启动;二是在改革中应解决如何吸纳来自全球的创新要素和资源配置问题;三是发挥好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推动解决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 俞斌 袁新苗)
之江学院学生参加国际泳联花样游泳大奖赛志愿服务工作
本报讯 日前,“中国轻纺城(柯桥)杯”2015第十届国际泳联花样游泳大奖赛在中国轻纺城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举行。之江学院14名大学生作为本次大赛的礼仪小姐首次亮相国际大型赛事,圆满完成了大赛礼仪志愿服务相关工作,受到了组委会和各界人士的赞扬。
  在学院改革创新开设的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的通识课上,一批爱好模特职业的同学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每天都进行大量的系统模特台步、舞蹈培训和仪态练习。本次礼仪志愿服务由之江学院体军部刘庆青教授全程负责队员的选拔、培训和指导。 (之江学院)
建工学院举办建筑工程类专场招聘会
本报讯 12月12日,建工学院在朝晖校区子良B区阳光厅举办了建筑工程类2016届毕业生冬季专场招聘会。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基础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城投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等近40家建筑类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5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了50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现场约四分之一的参会学生与单位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建筑工程学院 陈雯婕)
学校举办在杭大学生心理知识大赛
本报讯 12月19日晚,第四届“一站到底”在杭大学生心理知识大赛在屏峰校区健B一楼报告厅举行。五百余名师生到现场观摩了比赛。
  本次活动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心理委员联合会承办,分为海选和决赛两轮。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300余名学生报名海选。最终我校生物工程学院黄宇灏、外国语学院毛易平、海洋学院张守驰和法学院张乐天进入前四强,黄宇灏夺得“站神”称号。浙江科技学院的金泓宇和我校政管学院金丽娜分获校外、校内最佳人气奖。(学工部/学生处 邱晓雯)
化工学院举办第二十八届“CRAZY DUCK”小鸭晚会
本报讯 12月13日晚,化工学院第二十八届“CRAZY DUCK”小鸭晚会在朝晖校区师生活动中心举办,师生共聚一堂分享这美好的夜晚。
  本场晚会分为“‘疯’靡化工”和“‘狂’想未来”两个篇章,分别展示了化工学子的飒爽英姿,表达了学子们对青春梦想的不懈追逐,同时也表达了化工学子对老师、同学、父母和工大的感恩之情,共同疯狂追梦,创造属于青春的不朽的篇章。 (化学工程学院 童永正)
政管学院举办“院长面对面”活动
本报讯 12月10日下午,政管学院在健B二楼报告厅举行了“院长面对面”活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负责人和全体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在“面对面”活动中,同学围绕如何准备报考研究生、公共管理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开展专业实习等问题向院长提出问题。学院负责人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手,分享了自己对于以上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勉励广大政管学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努力拓宽知识面,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向着优秀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不断努力前行。院长“面对面”活动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一问一答间,缩短了院长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所独立学院的应用型转身之路

摘要:
  在很多同学为找不到工作发愁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边秦凯惊喜地发现,自己在招聘会上颇受青睐,不少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这应该得益于我们学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边秦凯说。
  由于边秦凯所在的中旅(旅游)学院与浙江旅游行业最大的龙头企业——浙江省中旅集团合作共建,大学期间,小边不仅得到了来自一线业界老师的指导,而且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在中旅集团实习,毕业前已经带团去了十几个国家。
  舍弃“高大上” 转向专而精校企合作是之江学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之一。作为试点之一,之江学院的转型探索也折射出国内部分高校的转型之路。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是一所依托母体办学的独立学院,1999年开始本科办学,现有36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理、文、法、管理、经济、艺术7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学生7500余人。办学之初,与许多新成立的独立学院一样,“大家都往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这条路上挤。”之江学院党委书记郑雅萍说。
  由于过于偏重学术,导致盲目追求博士、硕士点设置数、论文发表数、学科专业数等,忽略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2014年,之江学院开始自己的特色化、应用型发展之路。郑雅萍说,应用型建设,不是降格,它与学校办学层次高低无关,这是高校分类发展的一种路径;向应用型转型,既是国家对地方高校的要求,也是之江特色发展的必然之路。
  2015年年初,学院正式出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面向需求,产教融合,开放办学,共同发展”思路。之后,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人才培养的重点转向符合地方发展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还对接地方产业,建立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发展联盟。
  “目标是人才培养的‘专’而‘精’。”郑雅萍说。让学生找到更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动手能力”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核心。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之江学院推行了“2+2”两段制培养模式:前两年注重夯实专业基础,后两年注重实践技能提升。与此同时,实行实训、考证与专业选修课学分互换先后试行,人才培养也从课堂、教室延伸至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外企业……截至目前,之江学院已建立起8个较完善的校内实训中心,拥有80余个实验室、近万台(件)教科仪器设备,在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10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
  信息学院杜丰老师告诉记者,在信息学院,每年有超过20%的学生在业内人士指导下实训,“最近比较热门的IOS开发、用户界面设计等,学生早早就在企业实训期间就能接触到。”
  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需要改变学生“眼高手低”毛病。除了把课堂搬到市场,之江学院还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总课时比例要求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的总时长要达到一年。此外,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都要求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用人单位的参与度要达到百分之百,鼓励学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今年,机械工程学院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手持机械加工制造方面如焊、钳、铆、机床等各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毕业。”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吴卫国老师认为,一生多证书,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毕业学生具备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找到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转型之路不只在教育本身在之江学院领导看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上,关键要把办学的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转型之路,不只在教育本身。提出‘开放办学,共同发展’的思路,就是要和地方的发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院长李澎林认为,转型不是埋首象牙塔,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2013年,之江学院从杭州迁至绍兴柯桥,成为“中国轻纺城”所在地唯一的一所大学。搬迁至绍兴后,学校重点规划发展制造工业类、创意设计类、经济管理类、现代服务类等4大专业集群,以实现学校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的群、链对接。
  针对柯桥区以纺织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借助于高校师资、科研优势,之江学院与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接轨,提出为柯桥区“绿色印染、绿色纺织、高端机械、时尚产业”等战略目标服务。
  学校的转型发展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上半年,绍兴市柯桥区专门出台《支持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创建特色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试点工作若干意见》,针对产教融合、培养基地、经费保障等予以政策支持,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通过应用技术型的转型,让学生和学校多了延伸、拓展的平台。”李澎林说,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也必然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学生的青睐。

第03版:大学生活

传统节日和外国节日,你要过哪个?

摘要:











  校园里,各类文化节日
本月初,校园里陆续响起圣诞歌,浓厚的圣诞氛围氤氲在每个角落。国际学院将于平安夜举办new year party;外国语学院举办为期9天的“snow & sparkle”圣诞主题系列活动;人文学院的圣诞福袋爱心摆摊及base外语俱乐部举办的圣诞节晚会……不少学生组织为圣诞节的到来做着精心的准备,朋友圈里更是火热传播着30句“圣诞快乐”便可得到“圣诞帽头像”的活动。许多同学怀揣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圣诞活动,而象征平安夜的苹果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其实12月,还有许多中国传统节日,正在被大学生们忽视。“双十二”购物狂欢节,大学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消费者”角色。但这天,有关“西安事变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就显得冷清;同样缺乏“存在感”的还有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大家对这些节日都呈现出一种不了解、无关紧要的态度。比如计算机学院的洪珏熠同学的回答就很有代表性,他说“知道西安事变纪念日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但不清楚冬至的具体日期,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是先秦乃至秦汉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遗憾的是,越是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意识越单薄。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上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社会及学校的主流媒体的积极宣传,同学们的热烈响应,让“国家公祭日”话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重视,铭记历史之意义也再次受到热议,人们对于历史的再次瞩目让我们重拾了节日文化的意义。在12月13日那天,我校浙江工业大学官方微信更是做了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推送,这篇推送获得了多人的转发,许多同学更是通过微信等方式表示了对遇难同胞的哀悼。
  事实上,中国传统节日依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的部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等都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节日。中国人每逢节日都和是家人团聚或与朋友聚会,以表达相互间的祝愿和美好祝福。比如,中秋节家人团聚、分享美味月饼、观赏圆月,吟诵着古代文人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前后,学校的西店铺以及附近的蛋糕店等地都推出了新鲜的月饼,同学们不仅争相前去购买,许多学生社团还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礼物送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温暖。许多同学提到,“在中秋节那日,和寝室里的同学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虽然中秋节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团聚,但是在寝室中、学校组织中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馨。”我国著名的元宵节又称花灯节,节日前后树上、广场上、公园里都扎满了花灯,还有有趣的灯谜游戏、焰火、舞龙舞狮和高跷等民间节目在各地举行。在我校,之前有社团在学校的树林中举办了猜灯谜的游戏,吸引了不少同学参加。今年冬至日,学校食堂提供了汤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一颗颗甜甜糯糯的圆子承载着冬日里别样的温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节日里,东西方文化碰撞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所长李冬民介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哈尔滨、广州、武汉、长沙等城市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7份做统计分析,调查发现,中国年轻人最喜欢过洋节,其中过圣诞节的占68.5%、过情人节的占61.8%、过母亲节的占59.4%、过父亲节的占52.7%。在洋节中,不同职业者过圣诞节较为普遍,其中文化工作者占84.6%,学生占83.3%,公司职员占71.4%。过情人节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职员,占85.7%,而过愚人节学生们最热衷,占66.7%。同样受欢迎的还有一个多月前的万圣节,万圣节这一起源于欧洲的宗教节日中颇具特色的南瓜灯、化妆晚会、不给糖就捣蛋等等在中国年轻群体中成了新颖独特的象征符号。
  本报记者就这些现象采访了人文学院的方坚铭老师,方老师认为,国外的节日受到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捧,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影响,还有人们心态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外国文化以电影、书籍等载体进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情人节、万圣节等国外传统节日也出现在国人的视野里,并慢慢为国人熟知。随着时代进步,思想变得开放,年轻人更是走在时尚前列,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不同文化带来的感受与体验在朋友间、家人间一传十,十传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去接触。因此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十多年内,这些外国节日在中国迅速走红。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迫使商家不断推陈出新,而外国节日又恰巧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百姓的宠儿,于是以各种洋节为噱头推出新颖活动的热潮席卷全国,无形之间让国外五彩纷呈的节日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宣传。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流传千百年之久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遭遇了大寒冬,能在街头巷尾成为话题已经很罕见。新时代的人对新鲜事物的渴求以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好奇驱使着我们走向外国节日,却淡忘了祖祖辈辈视为瑰宝的传统节日。国人早已熟悉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这些节日活动,甚至这些活动的文化内涵都已经印入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每逢佳节,虽然活动仍有举办,但是部分参与者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使命,能够从中理解节日意义,获得感悟的人只为少数。新鲜感的缺乏使传统节日对新一代中国人的吸引力降低许多,看重利益的商家却会根据往年的节日销售额来策划当年的节日活动。近年每到过节店铺仍会挂上节日标语,然而促销活动与情人节、圣诞节相比逊色不少,传统节日遭受的冷遇可见一斑。
  逐渐失去国人关注的不仅是传统佳节,还有历史上改变民族命运的重大日子。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次日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然而这两天学生聊天话题几乎都与双十二购物节有关,这与双十二的购物优惠触及学生利益有关。但是另一方面看,对历史的不正确态度影响了我们对这些纪念日的认知。
碰撞中,西方节日受宠的原因
通常,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新潮的广货遍布全中国,不少人开始模仿粤语,这一文化现象在央视春晚节目中也有过反映。这是因为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最先兴起。随着各地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经济发展各扬其长,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较好,对我国的影响也相对更大。再者,大学生对于外国节日的“热衷”,只是相比于过去的“完全不过”而言,其重要性仍在许多重大传统节日之下。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这些外国节日在大学生中受到欢迎的原因也不外如此。大学生易把这些节日当作是感情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年轻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过洋节,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外国节日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于是外国节日受宠就在所难免了。圣诞节更是许多组织向其内部的学生干部表达关心的一个节日,许多组织负责人会选择在这一天送上苹果表达组织的感谢。同样的,朋友之间互赠苹果也不外乎这些原因。
  在采访中提到关于传统节日的部分,部分同学们也表达了他们的无奈。“对于这种大屠杀纪念日我能做的只有在微博上转发一下,没有别的什么可以做的,念在心就够了。”经贸学院的王宇展同学如是说,“其实哪怕没有纪念日,这一段历史我们也是从小学到大的,是不可能忘记的,只是纪念日有助于让大家对历史的反思和爱国热情达到一个至高点——当然这个纪念日我们也是记住的。”他也表示会过圣诞节,可以借此机会让自己放松一下。“我们在宣扬传统节日回归的同时也应该接受西方节日,让西方节日给我们注入不一样的元素,只不过不要忘记传统为本西方为末。”
  传统节日与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形态,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国的春节、端午、中秋等等,每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节点,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印迹。又比如西方的圣诞节,从文化角度而言,西方人过节除了松柏、蜡烛和圣诞老人,还要举行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木形糕饼、互相馈赠礼物等等,而我们大多数同学过圣诞节是为“有趣”和“气氛”,并不与文化有关。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直接的关系仍需大学生客观对待。
  人文学院的吕轩同学表示,12月的这些节日他只过冬至,“因为这是个充满暖意的日子”,连打电话给家人的时候都似乎多了一些温情。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他说,“这太沉重了,不能完全算是一个节日。纪念日,我们在心里记着、反思着,并且永不忘怀就好了。因为这是一个历史事件,不管过没过这个纪念日,它都存在着、发生过,倒也不是一定要到了纪念日这一天才缅怀。”
  
碰撞中,正确面对中西文化
在我们眼中,当传统节日渐渐变得没有存在感,反而高校大学生却对西方节日追捧不已。对于传统文化的没落,其究竟该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文化渊深浩博,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以及孟子的“知其性,则知天”的人生哲学,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随着国门的打开,传统和所谓“现代”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中国的人文传统不知不觉得在发生着变形。传统的何去何从成了我们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健行学院的柴利祥认为,文化本就是包容万象的,没有必要区分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大学生的思想自由开放,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就好,顺其自然,不必强求。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缺少了现代的气息,与西方节日相比,在娱乐性方面相差甚多。所以年轻人群体自然而然会更喜欢西方节日。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的放假等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保守的传统文化与开放的西方文化相比,自由时间较多的大学生还是倾向于过洋节。
  计算机学院的万妮同学表示,有一些具有影响力或者富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对我们是有益无害的,例如感恩节,就是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应有这样的感恩教育。西方节日中有很多浪漫和开放的元素,这是相对保守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学习的地方。吕轩同学说,“节日是因其有意义才过的,过节日就要开心。比如我自己就有‘今天玩一天不看书节’、‘今天睡到下午晚上吃顿好的节’。”或许,传统节日需要一些改变,加入一些新的内容。不少同学在上大学后对冬至的概念更深了,因为每到冬至时食堂都会增加一道汤圆,校园里也有关于冬至节气的宣传画,这在无形之中推进了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还涵盖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在现今校园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版照片由陈佳嫄、周斌、祝冰摄

第04版:副刊

浙江工学院时期记事之——耕耘于浙江经济的办学理念

摘要:
  浙江工学院为浙江经济发展服务是应有之义,然而在筹建和办学过程中仍有一个逐步适应、优化和引领的渐进过程,需要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层次结构、服务内容与水平等诸多方面与浙江经济发展状态及其变革互动。
  浙江工学院在1978-1980年的筹建过程中,经历了建校基础的变更,从而改变了在为浙江经济服务的走向。1978年5月22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给国务院《关于创办浙江工学院的请示报告》中提出,浙江省工科大学,仅浙大、化工学院、丝绸工学院3所,其中浙大已确定划归中国科学院,这样浙江没有专业较全的工科大学,为此要求创办浙江工学院。并提出以浙江农业大学农机系为基础建校,农机系时有农业机械和拖拉机两个专业;浙大今后如专业调整,有些专业可以放到工学院。关于工学院的方向和专业设置,主要为浙江省培养农业机械化和工业技术人才,拟设置地质、机械、电机、土建等4个系14个专业。
  在这一时期,浙江化工学院历经了20余年的办学,敏锐地感受到浙江经济发展对工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时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周学山,组织干部与教师向省内外的厂矿企业、科研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和有关业务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本校的条件与潜力,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根据浙江经济的需求,由单科性的化工学院向多科性的工学院过渡,加速扩大办学规模,增办新专业的办学方略。当时,不仅增设了非化工类的机械制造、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而且于1979年组建电子工程系。在此同时,浙江化工学院的教师与干部以积20余年的办学经验和对浙江经济发展脉络的认知,主动向省委提出迁校杭州创办工学院的建议与方案。
  1979年8月9日,浙江省委副书记薛驹召集省有关部、委、局负责人会议,对浙江工学院建校基础进行了复议,鉴于原来设想的以浙江农业大学农机系、浙大部分面向本省的专业为基础组建浙江工学院,由于这两所大学本身系科配套的需要,原来的方案不能落实,为此提出改为以浙江化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浙江工学院。变更建校基础的情况,在1980年8月30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的《教育部关于拟同意将浙江化工学院并入浙江工学院的请示》中作了十分明确的表述:“由于原拟支援浙江工学院的两所大学本身系科配套的需要,原来设想调出一些教学力量的方案不能落实。为此,浙江省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经过酝酿讨论,提出改为以浙江化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浙江工学院的意见。浙江化工学院办学多年来,师资条件较好,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入浙江工学院后,发挥现有潜力,可以较快地把学校建设起来,而且也解决由于现在化工学院办在衢县交通不便,给学校教学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带来的困难。……”。
  1979年11月30日,浙江省委任命周学山(浙江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姒承家(浙江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为浙江工学院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从此开始了浙江化工学院作为浙江工学院建校基础的进程。1980年8月4日,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浙江工学院临时委员会,周学山任书记。然而,教育部下达《关于同意将浙江化工学院并入浙江工学院的通知》是在1980年9月10日。在这一期间,各项筹建工作和杭州、衢州两地的教学工作正在有序地推进。
  1980年9月,浙江化工学院的768名教职工和浙江工学院在筹建中调集的180名教职工,共计948名教职工奠定了浙江工学院的办学基础。古运河畔的新校园尚处在建设初期,位于衢州烂柯山的原浙江化工学院校园成为浙江工学院分部,承担大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新组建的浙江工学院按照当时浙江经济发展需要和办学资源设置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土木工程、轻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6个系。1980年有11个专业招收629名本科新生,其中电子、土木两个系新生在杭州新校区上课,其余4个系15个班级新生到衢州分部上课。
  9月14日,举行1980年新生开学典礼。省委副书记薛驹到会讲话,他指出:浙江工学院这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是为适应浙江省“四化”建设需要而创建的,主要任务是为本省培养又红又专的工程技术人才。他号召同学们要艰苦奋斗、勤奋学习。9月21日,举行两校合并后第一次干部会议,讨论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基本建设计划等。9月26日,宣布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各系、部门负责人。
  1981年12月2日,省委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中央同意:周学山任中共浙江工学院委员会书记,李恩良任浙江工学院院长。同时,省委任命姒承家为党委副书记,姒承家、胡本斋、林正、赵学廉为副院长。
  院长李恩良教授,193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土本系,后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42年后,为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62年任浙江大学教授、副校长。他为浙江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德高望重,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浙江工学院建校初期,原浙江化工学院整建制并入,充分发挥了建校基础的作用。在衢州校区作为浙江工学院分部,承担了近20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自1981年起,按照杭州新校舍的建设进度,每年新生在杭州入学,衢州的教职工和图书、仪器设备等则分期分批迁至杭州,分部负责1980级以前在校学生的培养,直至毕业。这样有利于按照浙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穏定教学秩序和确保教学质量。为了加快杭州校舍的建设,筹措基本建设资金,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将衢州校园土地连同建筑物转让给衢州化工厂,450万元转让费全部用于杭州校舍建设,经省计经委安排分年纳入省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浙江化工学院作为浙江工学院的建校基础,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作用,而且更在于大学文化层面的作用。在一所大学的发展史上,办学经验、文化积淀、历史记忆等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断进取的基石。浙江化工学院所历经的28年艰苦创业传统,尤其是20年的烂柯山麓务实图强的办学历程和经验积淀,对于浙江工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我校的浙江工学院时期,正是我国髙等教育处于恢复调整到全面发展的阶段。我校本着主动为浙江经济建设服务,与浙江经济发展互动的办学理念,积极主动地调整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随着校舍建设的进程,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在1980一1992年期间,年招生数由629人增至1265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近4300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500人;具有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3个办学层次;设置8个系35个专业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等4个部;并有4个省重点学科和1个省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获得省、部以上科技成果奖91项,其中国家发明奨3项,国家科技进步奨2项。在为浙江经济服务与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雪中忆年少

摘要:
  2015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间来得更早一些。
  片片晶莹剔透、六角形的雪花从空中缓缓飘落,如同冬夜中的白色精灵,翩跹起舞,美不胜收。我盯着这片片雪花落下,心中不知怎么,就忽地想起了儿时下雪的场景。
  家住南方,极少下雪,因此每年一到冬天,我就会化身“望夫石”,歪着脑袋趴在家里的窗台上,一动不动,痴痴地盼着下雪。而在孩提时代,我脑中总是会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幻想,似乎一下雪就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然后命运之轮开始缓缓滚动,伟大的救世主(也就是我)应运而生,开启一段拯救世界的奇妙之旅。
  然而这些事情却并没有发生,不仅儿时的我对此感到很失望,其实直到现如今我的心中还是会有少许的悲哀:怎么我还不变身呢?但下雪总是一件让人不由得兴高采烈的事情,可以冲淡我心中的忧愁。犹记得有那么一年的冬天,家乡下雪了,我兴奋地从书桌上跳了起来,将先前做作业的无聊与沉闷一扫而空,赶忙通知了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人,甚至是想告诉全世界:“下雪啦,下雪啦!大家快来看,我们这边下雪啦!”
  至今回想起那时候的兴奋与激动,嘴角还是不由得微微上翘,缅怀又害羞当时的天真烂漫。
  而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结便不知不觉地浮现了。少年那时懵懵懂懂的好像知道了什么是情爱,潜藏在心底的情愫慢慢散发出来,相思之苦便也随之而来。那时的我喜欢孤零零一个人站在家门外的草坪前,呆呆地望着雪花飘落,然后伸出手,接住那片片雪花,让它慢慢在我的掌心融化,去感受它的寒冷与温暖。接着,紧紧握住了它,像是握住了她的手,拥有了全世界。当然,脑子里想的也满是那个她,闪过的词句也都是“相思、哀愁化作雪,弥漫整个冬天”、“冬雪离人泪”等等让人酸掉牙的意象。
  那个有点偏好孤独却又是初现少年心性的年纪,让我哭笑不得,也只能让现在的自己仰天长叹:我怎么也会有那么羞耻的年代啊!
  现如今在这个初雪的夜晚,我望着这或许是多年前同一滴水凝成的雪花,心中所想却早已不同。淡淡的乡愁从心中升起。离家已经三个月,不知道家里的那棵发财树能否熬过这个寒冬?爸爸妈妈,不知你们的身体可还好?冬天住八楼会冷吗?是不是常在家里念叨我?你们那边,也下雪了么?
  罢了罢了,还是别敲这冷冰冰的无情的机械键盘,不写这无聊的文字了吧。不如和父母打个电话然后出去和小伙伴们打雪仗吧!

不为谁而走的路

摘要:
  这一年,可以用近乎疯狂二字形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去了。北京,上海,香港,南京,南昌……北上南下东行西进。不单单只是为了领略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人文情怀,也是为了去寻找一个答案,一个让我心定的答案。
  短暂的来回奔跑,夜色哪里是最美?
  第一个去的是帝都,朋友一句话,我们两个人去自由行吧,我回答好。就这样,两个18岁的女孩带着她们的好奇与欣喜开启了大胆的冒险之旅。第一次来到一个大城市,想要看的太多,旅行的那几天没有完全按照计划好的路线,随心随性。平安归来后,对自由行就很有信心了,虽然自由行需要靠自己步行很久,需要摸索道路很久,但我此后的几趟外出却再没跟过旅游团。第二次是匆忙的上海之行,不过因为有朋友带路倒省却了许多麻烦。魔都不愧是魔都,踏进的第一步就让我爱上它。难为朋友一直苦笑抱怨说:“上海的物价是真的贵啊!”我却在心里感叹难怪年轻人都想北上广,也暗下了想拼搏一把的决心。接着在暑假我又开启了早就想去的港澳游。这次,我带着对国际大都市的无比憧憬而去,却带着久久不能褪去的失望惆怅而归。对于香港这样一个更加繁华的城市,只能说除了圆了我的童话梦外,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面对奢侈品琳琅满目的摩天大楼,我感到了强烈的生存压迫感。旅游至此,第一次知道,帝都的天可以很蓝,地铁不会拥挤;魔都不是灯红酒绿,也可以很有历史感;香港不像电影一样经典,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很美但逛街很累;在大城市里会有陌生人好心地为你指路,也会遇到冷漠的人然后尴尬地走开,会有黑心商家欺负你外地来的小姑娘,也会有善良的老板提醒你外出注意安全。只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爱在背后往前推,当我抬起头才发觉,我是不是忘了谁……喜欢南京,可以坐着2块钱的公交绕城看风景,品尝清甜的美食小吃带给人的温馨,走在喧闹的旅游景区中发现林荫小道,感受恬淡的静谧。好像自己更适合这样的小城生活。最后一站——南昌。不知道是同纬度还是邻省的原因,它的街道和风景,让我看到了家乡——福建三明的影子。那两天适逢中秋,我没有回家而是选择带闺蜜去看偶像的演唱会。在和家乡相似的地方,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陪我过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很幸福很幸福……最后挥手告别的一刹那,背过闺蜜就流下泪来。去了很多地方以后才知道,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人。是熟悉的味道,是情感的寄托。家人一开始都是很担心的,但每次都在我的努力说服下选择了支持我,不论我去向哪里,关怀不变,盼望回家,不变。我最难受的最愧疚的就是每次都很任性地跑向远方,然后爷爷总会打电话和我说:以后可要回来啊!
  也许在真实面对自己以后,才不顾一切,去探究当初我所害怕面对的!
  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目标明确对未来有规划的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很是羡慕。其实不然,在高考失利后我一直很茫然。因为自尊,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了专业,因为自卑,我选择离开我所谓的“闲话之地”,当家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数落我的选择时,我只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不再说什么,只是每次打电话还是难免关切地问一句学得怎么样了,以后找工作难啊。我倔强,通常就不再讲话。但是当不断有前辈无奈地告诉我梦想会被现实打败,当自己学习得愈深愈发现思想有多幼稚的时候,我竟也开始怀疑我的选择,我到底要的是什么,是自由?是梦想?还是纯粹地想要逃避而已……愈旅游愈迷茫,愈旅游愈清晰……我只是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可以的话,请原谅我,选一条不为谁而走的路……曾经有那一刻,回头竟然认不得,需要从记忆再摸索的人和他们关心的地方,那些走过的请等一等……

静湖

摘要:




有女同车

摘要:
  是谁说要同Eileen,二分傲然,三分落寞,五分萧索,六分眷恋,七分淡漠地睥睨这红尘?是谁说自己是那个“有趣的小傻子,可爱又可笑的累赘”?是谁说“可以把婆罗洲的海剪下来当作明信片寄回家去,就因为那蓝色蓝得如此深沉”?是自己,和你同车,悲欣欢喜。
  2015.4.5 南京南站 雨一个陌生的城市,有个让彼此手挽手向前的人,真的,好好。这个优秀并说自己苦逼又给了我无限动力的姑娘。继高一同寝,高二高三同班,珍宝般的高考过后,这是第一次见到路路。她还是那样小小瘦瘦的,笑起来美美的。我们还有很多话可说,像是几千年没见的亲人,谁也没有忘记谁。
  在大屠杀纪念馆,凛冽的震撼袭过全身,我不自觉牵起她手,经久不见后,温暖漾遍全身。一起驻足过的小店,一起喝过的鸭血粉丝汤,一起狼吞的岩烧,这些平凡都如钻石中的银瓶,闪耀在记忆里。相反,留给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总统府及南京博物馆的记忆恰不甚悦耳:人山人海,让人心烦。最爱朝天宫和南京城墙,人不多,像是我们一起发现的“宝藏”。无论到何处,我总想和某个他(她)一起,找一处僻静的小天地,独留自己,用双目成像,定格光阴。
  来过,就有一种自豪感,就像想在某个地方留下“到此一游”般,很神奇。哪怕只有一毛钱,也要扔在和平广场的池子里。我来过了,垃圾桶里,我扔了垃圾,小店的碗边留下了我的指纹,大顺发招待所的枕头上留下了我油油的头发味。在已逝的光影里,有买东西时讨价还价的身影、有问路时期待的双眸,有因为脚疼而在路边呻吟的声音,还有种种无价的平凡。走过,定会留下足迹,喊过,山谷就会存下独属于你的回音。出门,就是一种征服,征服一个陌生地,证明此处能留爷,征服一颗躁动的心,证明我还年轻,幻想未老。
  穿着球鞋,和有钱人们走在相同之地,看着相同之景,感觉自己赚到一笔。更甚,境界比他们还高些,看完风景后又添壮志,以后要用自己的手,把自己好好养活,去征服更多的土地。此所谓,吾复壮心满怀哉!然后,该怎么做,不言而喻。
  现在仍没有在去一个地方前给爸爸打电话的勇气,省得他担心。朋友曾说,说不定我乘的那架飞机就成下一个MH370。想想也是,复又安慰自己:“遭遇空难和中彩票是等概率事件,既然后者没发生,那前者甚远矣!”逢人就说自己是“乐天派”,还是“缺金少银”那类。接着情不自禁笑起来,被自己逗乐了。
  有种状态叫“在途中”,有门必修课叫“去穷游”,有个朋友叫“自己”(与普通朋友无异——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谓之本领高强)。是谁说要成为一名顽而不劣的少年特工?是谁想要过一段梵我一如的印度传统宗教哲人的生活?又是谁梦想着满是“鲜花、牛奶、巧克力糖”的少女生活?是自己。于是乎,曰:在世间,自己最了解自己。

浙江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794次访问,全刊已有635667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