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张文:科研战“疫”,与时间赛跑

摘要: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处在“最吃劲的关键期”,揭开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发病机制和研发特效药物是两大紧迫的核心任务。为了推动新冠肺炎临床特效药物的研发进程,我校张文教授团队正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艳玲团队合作攻关浙江省科技厅关于2019-nCoV应急科研项目。众志成城 迎难而上       新冠病毒“横行”之际,张文教授和他的团队临危受命,在战“疫”一线贡献自己的科研力量。自2014年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以来,张文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开始研究流感和冠状病毒致病机制,以及针对病毒的靶向药物开发。  张文团队向我们生动地阐述了冠状病毒为什么会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感染宿主细胞以及它们如何从宿主细胞大量扩张到人体其他器官,导致疾病。  这些冠状病毒形状类似皇冠,它表面的棒状凸起物(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在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形象地来说,就是这些冠状病毒人手配有一张“门禁卡”。病毒通过降解黏膜细胞分泌的粘液,顺利到达宿主细胞表面。宿主细胞之所以能够接纳这些病毒,是因为病毒用它们的“门禁卡”打开了宿主细胞大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大量复制,为了让这些病毒的子孙后代冲出宿主细胞,具有活性,感染更多的器官,“门禁卡”就不够用了。于是病毒找到了宿主细胞内的一把“魔术剪刀”,用它剪出成千上万张能打开宿主细胞大门的“门禁卡”。张文团队想做的,就是找到使“魔术剪刀”变“钝”的利器。       张文团队早期发现,在这些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有种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TSP)),它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魔术剪刀”,换个角度来说,也就是一个极佳的抗病毒药物靶点。  这六年的研究历程为此次攻关2019-nCoV应急科研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张文教授的团队增长了信心。  “目前最棘手的是新冠病毒SARS-2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还没有被完全解析,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难度值增加,影响整体进程。”张文教授说道,“但团队目前正在和另一个课题组合作,有望解决最棘手的难题。”与病毒较量 与时间赛跑       目前,团队总体成员十余人,分别来自张文教授负责的我校药学院化学生物学与药物设计实验室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吴艳玲研究员的团队。但由于病毒的高传染性,大量研究者不能及时返回,能投入操作实验的研究者严重不足,这成为本次研究的一大难题。  新冠病毒2019-nCoV(SARS-2)的研究工作要求生物安全防护三级(P3)实验室,然而达到这样安全资质的实验室数量少,加上近期科研需求量大,P3实验室的预约非常紧张。资源的紧缺要求团队更加密切的配合与更充足的实验准备。  张文教授在本次科研攻关中主要负责设计实验和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设计把控实验的进程,结果分析影响着实验的准确度,并且压力随着疫情的发展与日俱增,难度可想而知。张教授每天基本在凌晨两点以后才能正式休息,但他坦言,是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以及为战胜疫情尽己所能的想法一直支撑着他。“虽然这种病毒的传染力较强,十分危险,但团队成员为了能够尽早结束疫情,都百分百专注地投入工作中。”每位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都被张文教授记在心里并为之动容。  战“疫”不仅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也是一场科研与时间的赛跑。人手不足,硬件短缺等问题都需要张文教授和他的团队全身心投入于这场战“疫”,不容半点松懈。正是科研工作者们的默默坚守,才让这场疫情狙击战不断加速。“目前的研究是我们团队自从2014年开展针对H7N9流感及SARS冠状病毒研究的延续,现已筛选了一些小分子,很快会有新成果报道。”张文教授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研”传身教 抗“疫”不滞       张文教授和他的团队共同研发的靶向药物,主要为解决病毒因变异产生耐药、逃避药物 ‘杀伤’ 的问题,针对病毒复制所依赖宿主细胞内的关键蛋白酶设计药物分子,从而极大地避免病毒耐药现象发生。然而,张文教授的团队与病毒较量绝不是一时的,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博弈,抗“疫”远不止于此。       “教育是病毒最好的疫苗。同学们所需要具备的除了公共卫生通识之外,还要多了解一些病毒方面的科普知识。让同学们对病毒的了解更深入,是为日后的人类生活和发展做有利的准备。”用科研反哺教学,张文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这双重身份的互动融合。  对于日后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张文教授心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想法。“对本科生,我主讲一门与这项研究相关的课程——药物化学,会和同学们在适当的章节讲述这方面知识;对研究生,我将会在seminar组会上和大家交流这方面研究知识。”  无论是平日里还是疫情来势汹汹之时,张文教授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不仅成为工大抗击疫情的最强音,更是与万千科研工作者组成国家民族坚实的科研后盾。

“逆行” 青春, 战“疫”路上有我

摘要:  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让这个假期变得格外特殊,在无情的病毒面前,人间的温情显得弥足珍贵。面对疫情,工大学子坚定地投入到抗疫的志愿者工作中,在“逆行”青春中汇聚出一个个感动的瞬间。  在空旷的街道上,建工学院的志愿者洪慧民带着口罩,臂套红标,站在村口街头执勤。当谈到志愿者的饮食问题时,洪慧民说道:“我们村是24小时执勤,我是值日班的,值班当天是大晴天,整个白天没有太多事情,中饭就是吃桶泡面,或者烤烤番薯。我觉得村里一些老长辈、老党员值夜班真的很辛苦,又冷又黑,下雨天就更可怜了。”  建工学院另一名志愿者叶雯心说:“在村口登记出入信息,偶尔会有不听从管理的人员,工作一整天也是比较辛苦的,体会到工作的不易,但跟在一线跟疫情抗战的医护人员还是没法比的,所以从心底敬佩他们。政府的管理措施还是挺到位的,居民出入都会实名登记,大家都对这次的疫情高度重视,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安排巡逻队巡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管理学院王清宇感受到了村民的配合,他说:“特别是一些老人家,这是蛮出乎意料的。起初是村干部和大学生志愿防疫,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轮班站岗,毕竟全天防疫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虽然前期事情繁多,后期站岗挺累挺机械的,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为防疫战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觉得挺骄傲的。”  深入到社区抗疫工作中的人文学院朱湘琦同学深切体会到了抗疫的艰难,她说:“就像精准扶贫一样,防疫工作也一样要精准防控。春节期间人口流动大,更需要我们精确到个人,为防疫工作输入大量数据。”此外,由于父亲是一名党员,在他的影响下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而她也经历了人手不足和高负荷工作的困难,“那个时候社区志愿者很少,我们要整理一个社区里七千多个人的资料,经常要弄到很晚。”但最让她感到无力的不是群众的不配合,而是在人群中悄悄打响的心理战。因此,她还在父亲的建议下编辑微信来鼓励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们,也安抚着群众的心。此番经历后,她自我总结道:“从得知消息、病毒扩散、从人心惶惶到组织行动、众志成城,如何在不知期限的战斗中始终保持希望与信心、团结一致,不仅是前线医护人员的困难,也是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困难。”  留学生也加入了抗击疫情的战线中。在余杭区闲林街道良睦社区门口,一位身穿红马甲的洋面孔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他是来 自 也 门 的 小 伙Hakim,就读于我校建筑系,中文名叫哈密瓜,大家亲切地称他小哈。小 哈 从2012年来到中国学习,至今已经有七年。住在良睦社区的他,看到社区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便立刻报名。  每天一早,小哈戴好帽子和口罩,跟着社区各工作人员给进出小区的人员登记信息、测量体温。由于他对中文、英文和阿拉伯语的掌握,很少出现沟通上的问题,因而他的志愿者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良睦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素文对他赞不绝口:“这个小区靠近小和山高教园区,租住的留学生比较多。小哈很热心,平时经常帮物业和社区做留学生租客的入户宣传工作。”面对严峻的疫情,哈密瓜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我爱中国,所以我没回去,对于这个疫情,我根本不害怕,我在这边给你们加油,中国加油!”站在小区门口,哈密瓜拿着“战胜疫情”的标语,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中国的信心。通过志愿服务,不少志愿者感觉到了内心的成长。洪慧民说:“我们村年轻人不是很多,大多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我觉得这次抗疫自己算是尽了一份力,为村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还是挺自豪的。”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的时候,有这样一群志愿者,忙碌在全国的各个地方,他们尽自己所能,帮助政府稳定疫情,服务社区百姓。或许这只是星星之火,但定会有燎原之势。“在这场抗疫工作中,处处是一线,处处是战场,每一位曾为之努力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与感谢。只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更快呼吸到户外新鲜的空气。”人文学院志愿者朱湘琦说。

浙江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5677次访问,全刊已有619132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