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还原生活本真

摘要:  疫情初始,我无数次在手机上刷新,看着那些数字一点一点的上涨,焦虑与不安滋生,却也无可奈何。如今宅家一月有余,内心反而慢慢平静了。能做的无非就是那些:把过去囤积的电影和书找出来看,听一些老音乐,给自己做午餐。慢慢地看,慢慢地听,慢慢地做,这样的生活使我静下心。安静闲暇之余,翻翻回忆,竟也生出了一些碎片化的感悟。  “Once we dreamt that we were strangers.We wake up to find that we were deer to each other.”在书房抽屉的最底层,我找到了那一摞载满高中回忆的信件,这是其中一张明信片上的文字。只需瞥见信封上的字,我便认出了写信的主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笔友的默契。遗憾的是,上大学后,我少有机会拾笔把刻有邮戳的信件再寄向别处。唯一一次阴差阳错,是给云村的陌生人写了一封信,可惜的是后来再无下文。  我相信面对面的交谈可以深入,但某些情绪只有独处时才会迸发,那一刻的心情无人能懂,却可以通过笔尖抒发,传递给远方感同身受的陌生人。高中时期和我有书信来往的,也不过几人,其中燕子与我的相遇可谓缘分。  我们相识于一场旅行。我俩来自不同的省份,高中通信了三年。犹记得燕子和我说,午休时她伏在桌上,在桌肚里偷看我的信,视线便模糊了。她说和我交谈使她变得坦然,使她在绝境中有希望。当然,我不信自己有这么大的能耐。正相反,燕子是很优秀的人,她给了我很多帮助,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为渺茫的未来不断努力。  我们聊旅行、聊教育、聊女性独立,分享开心的事也吐槽日常生活,我们交换秘密,也互相鼓励打气。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聆听,聆听对方的想法。寄第一封信去江苏时,燕子一个月后才收到,等到她回复我的信件时,我已然忘记自己所写,于是再看对方的回复便不知所云,实在有趣的很。  回过头来看,在繁忙的高中生涯里原来有这样多值得回忆的事。所以会略有遗憾,事事在变,人也在变,燕子仍在我的联系人列表里,却变成了安静的存在。再次看到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字迹,有一种热泪盈眶的冲动。多久没有在笔尖留下所思所想,又多久没有和朋友聊天谈谈心?我已然记不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人们脚步匆匆来不及思考,除了日常学习和工作,碎片化的时间总是被娱乐所占满。过去的那个我没有手机电脑,但是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现在的我虽然可以拥有多样的娱乐方式,却越发怀念简单和安静的生活。  一场疫情识人也识心。正如泰戈尔所写:“我们曾经梦见彼此是陌生人,醒来后却发现我们本是亲密无间。”我相信很多人也因祸得福,意识到自己所珍视的人和物,那些稀松平常的被我们所忽略的,才是最珍贵的。  阳光、呼吸、三餐,多么琐碎而又美好。趁着这段宅家的时间,不如放慢生活,找寻自己向往的生活,体验过去所忽略的小事。重拾热忱与所爱,让每一分钟都变得有意义,那么漫长的冬日过后,春暖花开之时,必将获得新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摘要:  “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高雅文明的结晶,很多被留存在博物馆里。这句对人类文化错误筛选的感慨,来自木心先生,出自《文学回忆录》,用在这里,很应景。我今天云浏览各大博物馆时,这句话一直盘旋在脑海中。我看到了石器时代的艺术、青铜器时代的杰作,目睹了丝绸上的鬼斧神工,纸张上的巧夺天工。历史的卷轴跟随着目光徐徐展开,一件件文物似乎重新跳回到属于他们的时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文物不言,但已经透过历史的风尘,既见证过去的兴亡盛衰,也见证如今的人来人往。文物在静默中,诉说着风尘往事。常听说时间的磨炼会让一个人的灵魂愈发生动,那么文物就更是如此。然而,作为文明的杰出代表,却只能在博物馆供人瞻仰,已经应验了木心先生所言了。  春加黍谷,暖恰花间。如此季节,本应去参观一下博物馆,奈何疫情严峻。不过线上的游览也别有风致,既省去了旅途劳顿,避免了滚滚人潮,又能够静静享受这一份独到的静美,从容不迫。利用着流俗文明,享受着高雅艺术。  从文物的视角来看,古今多少事,为人知晓的,不为人知的,为渔樵闲话的,为古人掩盖的,惊世骇俗的,平淡无奇的,他们通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对于文物而言,何其幸运,能够从历史巨轮的罅隙中,见证历史的变迁;但又何其不幸,要经过多少的颠沛流离,才有当下的静好岁月。  苍老意味着一段年华的逝去,但是当文物形成时,那个时代的文明便如同被放进了密封的酒坛子里,时间的积淀与流逝,只会让坛中浓郁的酒香,更加醇厚,透过时空的缝隙,无声地延及四海。  他们终有一天会遇到属于他们的“文艺复兴”,这个过程也许缓慢,但总会到来:汉服和唐装已经翩然起舞,其他古典文化的春天,还会远吗?  我自小在浙江越城长大,江南独有的文化气息深入骨髓。高中毗邻投醪河,昔者越王勾践从此地出军,以区区三千越甲吞灭吴国。父老乡亲敬献壶浆,勾践“跪受之”,并投之于上流,令军士迎流痛饮。弯弯小河因此得名,而酒文化也在此扎根。十余年前,中国黄酒博物馆在我的家乡拔地而起,这酒,便沉淀了那一段热血岁月。  虽然黄酒博物馆应运而生,但我每次在博物馆前,看到博物馆的恢弘之景,总是暗自惋惜。在我小时,家中还有酿酒的习惯,但是,随着我慢慢长大,很多东西都淡出了我的视线,黄酒也一样,其制作工艺和文化传承,只在博物馆里偏居一隅。这便是高雅文化的宿命。  每个人也许面对博物馆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今日云游各大博物馆时,于苏州博物馆沉醉了许久,无他,只因不久前游览过,对其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粉墙黛瓦,恬静自然,贝聿铭先生的收山之作,粗看平淡无奇,再看别有风味,细看妙趣横生。假以时日,这必然会像故宫一样,本身也成为一代文化的象征。  我这次“重游故地”之时,又细细咂摸了一番,追求典雅朴素之时又不落入矫揉造作的窠臼,处处透露着烟雨江南独有的意蕴和气质。这和故宫大气磅礴的美不同,这种美,和天下苍生没有距离,不需要你仰视,平视就足够领略了。  中唐诗人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当真让人心潮澎湃。吴王的余眜剑兴许名气不及越王勾践剑,但同样经历两千余年风霜,上面的斑驳痕迹,是一部涩晦的史书。从权利的象征变成陪葬品,封存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但剑上的余温和铭文是文明永恒的烙印,无法退却,愈发深刻。  他们也会记录下这一年:游客很少,一度闭馆,少许来者面带口罩,依稀可见神色哀切。他们的记录也可能会不太一样,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感谢有你

摘要:      我打开淘宝,显示我的包裹依旧“正在揽收中”。      算了算日子,这箱自热火锅自发货算起,已经整整八天没有动过了。宅在家中的我吃惯了粗茶淡饭,想要靠这箱吃食解解馋,却没想到经历了这么大的波折。我找我的好友诉苦,向她诉说我的难处,结果她在电话对面拍了拍胸脯,告诉我,“你去找人工客服,写得凶狠点,他要是骂你,你就去投诉他!”      快递无法送到的愤懑填满了我整个内心,打开淘宝,点开店家,找到人工客服,迅速质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等待客服回复的过程中,我和好友之间借着快递的话题继续激烈地讨论着,甚至开始讨论起“服务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聊到火热之时,淘宝的提示音响了,在我咄咄逼人的话语之下,是客服诚恳的道歉,“亲亲,实在抱歉哦,疫情情况严峻,受到政府管控停工,现在无法确定具体发货时间,如果实在等不及可以申请退款的~”      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看到消息的我哑口无言。我的确不该对店家有这么大的敌意,疫情当前,控制病情才是最重要的,快递缓慢,并不是店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争论了半天,快递也不会在此刻插着翅膀飞过来。我把之前敲在聊天栏的质问一字一字地删掉,最后打上了一句“谢谢,我继续等吧”。      母亲也是做服务行业的,一天下班回家,听说我的快递还没有揽收,摘下口罩喘了几口粗气,对我说道:“现在好多快递公司都缺人手呢,你还是耐心等等吧,要不要吃薯片,我明天在超市里给你买点。”      母亲疫情期间也在超市里正常地上班,受到的负面评价想必也不比客服少多少。肺炎病毒的肆虐,让人们不得已宅在家中,囤积粮食也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超市里的商品被顾客们争相抢购着,总有些不讲理的顾客对着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指指点点。母亲平常总是开玩笑地和我们讲着超市里的烦心事,虽然她是笑着讲着,但我也知道她的内心一定不好受。      看着母亲那张因为口罩佩戴时间过长而泛红的脸,我的内心不自觉地泛起一丝酸涩,我点点头,心虚地走进了房间。      又过了数日,我的快递终于从四川跋涉而来。      因为经常收快递的缘故,我和这个片区的快递员已经混得很熟。他知道我有晚起的习惯,特地在下午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快递柜收取。我戴上口罩,抄起帽子,快步朝约定的地点走去。走到约定的地方,我傻了眼,大叔穿着一件汗衫,正从车上扛下一箱快递。他见我走来,擦了擦额间的汗,指了指旁边的自热火锅道,“你刚睡醒,是不?”      他乐呵呵地望向我,两只眼睛弯成了月牙。我看着他身上的汗,疑惑地问道:“阿叔,你怎么这么热啊?”      “现在快递点缺人,我刚刚从另外一个地方骑过来的。春节之后刚恢复快递,又碰上这种事情,东西实在是送不过来。”他指着地上这堆样式不一的包裹,用浓重的方言解释道,“现在弄得人心惶惶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啊……”      大叔叹息了一声,继续蹲坐下来挑拣快递。看着大叔自额间落到水泥地面的汗珠,我的内心一怔,克制不住地放下了自热火锅套装,学着大叔挑拣起快递。“你要干嘛?”大叔一愣。      我张了张嘴,想说的话有很多,最后只说了一句,“阿叔,你辛苦了。”      从快递点回来的时候母亲也回家了,她还买来了我爱吃的薯片。我一边吃着自热火锅,一边听母亲讲今天在超市里的故事,只听她说,“今天碰到一个小姑娘,买了好多吃的,等我给她收完钱,突然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口罩要给我,我吓死了,问她干吗,她说我们辛苦了,这是送给我们的……”      我克制不住地笑出声来,母亲瞥了我一眼问我为何这样,我只得告诉她说,“因为火锅太好吃了。”      火锅的确很好吃,但我们绝不能忽视食物背后的一切。当我们宅在家中对抗疫情的同时,还有一批人正直面风险,庇佑我们的安全。一包小小的食物背后,凝聚着无数服务行业工作者的心血。当我们歌颂医护工作者的同时,也不应当忘记那些平凡的服务工作者们。在这个有些寒冷的冬天,我们能够抵御风雪品尝到温暖,都是因为有他们在我们身后。      感谢,有你。

认同感自定义——关于《想见你》

摘要:  似乎听编剧在访问中说过,《想见你》这部剧不只是青春恋爱走向。  想到从前老师在随笔本中的评语,“想法很多,但望沉淀”。往后再提笔,再不敢说宏大叙事,再不敢谈立意甚广,但看电影、听音乐、阅读书籍,总还是想寻找一个“深”字。哪怕题材这一栏仅注明青春/偶像/家庭,我都能通过自己的主观臆想为它另造别名。但《想见你》,我不知道该用怎样长的名称、怎样明了的简介去叙述它。  曾经以为是与《海角七号》、《六弄咖啡馆》、《蓝色大门》相似的台湾青春片,带着特有的,粉蓝色的滤镜,路过校园、小巷、灯塔、咖啡馆与书局,永不褪色的白衬衫,隔着屏幕也能听见的海风......  《想见你》没有脱离那些影片中共有的底色,却也多了些属于它的颜色。或许,所谓的台湾青春片,不止一种定义。  《想见你》塑造黄雨萱和陈韵如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我以为它想传递的是:不同性格的人都是造物者的光荣,文静或是开朗、活泼或是内向,不影响有一个人在默默关注你,默默喜欢你,不影响你在他心中闪起点点星火。   莫俊杰会喜欢这样的陈韵如:是说话怯怯、笑容怯怯、眼神怯怯的陈韵如;是会在32唱片行里一个人哼唱《Last Dance》的陈韵如;是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下学、一个人听歌的陈韵如;是走路的时候不自觉低下头、弯下腰,步伐小小的陈韵如……   李子维会喜欢这样的黄雨萱:是说话坦荡、笑容坦荡、眼神坦荡的黄雨萱;是会在凤南高中报告厅钢琴前对着他弹《Last Dance》的黄雨萱;是喜欢打篮球、喜欢交朋友、喜欢打抱不平的黄雨萱;是和他们一起躲雨、一起奔跑,自信明朗的黄雨萱……   陈韵如和黄雨萱,很难用内向或者是外向、文静或是开朗去区分她们,用好人或是坏人、善良女主或是恶毒女配这些名词区分更是有失公允。在思考谁更讨人喜欢时,我们或许不自觉的选择黄雨萱。而陈韵如,或许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选择中,变成了更加沉默寡言、更加内向怯懦、更加讨厌自己的那一个“我”。   初看陈韵如的日记,我觉得这不过是青春期时属于每一个少女的带一些所谓“非主流”与“伪文艺”的自白,不过是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类型的,无端的怅惘。但当我看到,她扎起刘海、向镜子里的自己静静的微笑;她竭力模仿黄雨萱时不自然的言语、表情、动作和神态;她看着相片里不像自己的自己,有那样明媚坦荡的笑容,想要微笑,却难以用嘴角画出一个弧度来……   我有些明白那个模仿黄雨萱的她,我有点明白那个无法得到认同感的她,我有点明白那个所有感情都沉在心底、说出口都需要巨大勇气的她。没有朋友,不太重要,一个人听歌也可以很自在;没有人喜欢,不太重要,隔着窗棂偷偷看他也足以开心一整天;没有完整的家庭,不太重要,还是可以默默关心自己的母亲和弟弟。但当身边的人凭个人倾向化的喜好,以阴沉、阴郁这样负面化的形容词否定她的存在;当自己喜欢的人看着她的眼睛,寻找的却是另一个女孩的踪影;当弟弟亲口对她说一点也不喜欢那个沉默寡言的陈韵如。   胆小的她,也想用解脱寻找一种存在的方式,或者放弃一种在人间的存在方式。她会不会也想说:很抱歉,我不是黄雨萱。很抱歉,我不能迎合大家的喜好,真正模仿成为那个活泼开朗、讨人喜爱的黄雨萱,很抱歉,我也讨厌这样的自己。   我有些明白她为什么会写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一颗星。   她对美好有认知、有祈愿、有向往,但却无法接近光源处的那些美好,所以她模仿黄雨萱,不去揭发谢芝齐,只是贪恋一点点难得的美好。模仿的同时,自卑使她明白,作为陈韵如的自己,不会拥有这些美好,所以最后才会用自戕的方式杀害那个讨厌的自己。   我在想,设置陈韵如和黄雨萱两个角色,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陈韵如和黄雨萱,也可以在一个主体中存在,天生内向的陈韵如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人们更喜欢开朗的、乐观的、笑容明媚的女孩,于是就在镜子里无数次模仿明媚的笑容,嘴角的弧度要到什么位置,笑声要在怎样的音量,微笑时眼睛里怎样才能有光彩......在迎合大众喜好的同时,她变成了大方可爱的黄雨萱,却再难找寻过去的自己。   普通如我们,在“我”里也有千万个不同的小我,和好友说话时会自信坦荡,在喜欢的人面前眼神闪躲,或许生来沉默,或许天性话多,却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渐渐将千万个小我合并,变成了那个能让世俗接受的我。可性格的定义不止一种,对待社会的方式也很难用好坏衡量,有时候也会疑惑,为什么要用一种普遍的喜好、普世性的审美、共同的认知去束缚所谓“离经叛道”的我。   多元化的喜好真的能够在如今实现吗?多元化的存在真的能够被普罗大众接受吗?我不知道,只是希望有些不同的我,也能有你的认同,我也会感激,世界里有一个我,我也会喜欢,世界里那一个我。

星屑

摘要:  2月24日,一名微博用户公布了一篇同人文的最新章节,主角是当红流量明星王一博和肖战。  2月26日,对这篇同人文感到不满的肖战粉丝形成战队,自发地选择打击平台。  ……2月29日,非盈利同人平台AO3被封。  从发现并表示不满,到彻底摧毁大陆地区国人进入外国同人网站的渠道,肖战的粉丝群体只用了四天。而直至今日,这场网络上的战争仍然未结束,甚至搅入了更多的群体,一同见证堪称疯狂与荒谬的战场。  不必说在那四天里坚称为全体艺人争取权益的粉丝与高举创作自由旗帜的同人作者间的争端,也不必提粉丝以何种方式达到目的,甚至可以暂且放下肖战本人及其团队所扮演的角色———未能担负起适时引导粉丝的责任,甚至亲自下场以删除和爆破的方式进行镇压,他们并不是始作俑者,但也绝不无辜———仅仅从创作的角度看,对肖战本人而言,也是一场灾难。  或许这场荒谬的战争是粉丝借机发泄疫情影响下只能长期困于家中的负面情绪,又或许是真的被早已畸形的粉圈文化洗脑,真的认为站在正义一方守护了心爱的偶像,无论如何,在粉丝欢呼胜利的那一刻,肖战就被拖入了更深的深渊。  他本可以拥有很多以他为主角的同人文,有些仅为了赞美他,有些则使他化身为与苦难争斗的缩影,但参与打击平台的肖战粉丝选择抹杀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一切与他相关的文字,亲手将他拖离创作者的心血与那些闪闪发光的故事,用呼出的冷气狠狠地吹灭创作者笔下的星屑,一厢情愿地溺杀口中“深爱的哥哥”。从此在同人文的世界里,肖战茕茕孑立孤立无援,他不再是创作者的缪斯,他只是粉丝幻想中完美无缺的神像。然而部分粉丝缺乏独立创作的能力,选择取用他人的文字,甚而被戏称为“小飞贼”,这是肖战以及肖战粉丝的悲哀,也是他们应得的惩罚。  而脱离战场,如果说幻想塑造出神像的泥胚,文字就是涂抹在外的金粉与彩绘。从仓颉创造出文字开始,这些象形表意的符号就随着炎黄子孙的繁衍而传承。神话予人幻梦,历史予人借鉴,有人为了传承大义与历史而书写,有人仅仅为了替所爱之人塑造金身,无数的爱与恨、善与恶、血与泪都在其中,肉体终将腐蚀,灵魂与精神却以这种方式永存。  这大概是人独有的浪漫,以文字作为载体,足以跨越千年万年的时光和千里万里的空间,在后世或者遥遥三千里的地方仍能引来发自内心的欢笑与痛苦,不知读到早已作古的古人写下的趣事忍俊不禁时,能否联想起“天雨粟”的欣喜,也不知为了书中或虚构或真实的过往落泪时能否回想到仓颉造字时曾有夜鬼哀哭。到此处,忍不住又要向着那些抱团参战的肖战粉发问:何必夺去他人的笔?放在平台上的其他作品又与你何干?  AO3倒下了,或许永远不会回来,但创作不死,文字永存。我希望这场赛博战争永不重演,就像我希望荒芜的战场上重新生出新芽,希望寒凉的雪夜里迸发星屑。

朝晖

摘要:(红 吴阮卓 摄)(童趣 祁绮 摄)

浙江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3301次访问,全刊已有6192482次访问